| 期別 | 論文主題 | 作者 | 摘要說明 |
| 第42期 | 精進檢漏工法之研究:運用可回傳多點相關儀快速定位漏水管段之~ | 陳柏維、王國海 |
題目:精進檢漏工法之研究:運用可回傳多點相關儀快速定位漏水管段之成效分析
面對自來水管網逐年老化與人力資源有限的雙重挑戰,傳統仰賴經驗人員以聽音方式逐點巡檢的方式,已難以應付大範圍與即時性的檢漏需求。為提升效率並導入智慧化管理機制,本研究導入具無線回傳功能之多點相關儀系統,進行快速定位疑似漏水管段之成效分析。選定自來水公司第六區管理處轄內台南市仁德區「洋仔下小區」及安南區「北安二小區」為示範場域,於區內佈設多只多點相關儀,透過簡易安裝即能自動運作並每日回傳聲波監測數據,後端系統自動比對與分析聲波變化,能即時標示疑似漏水點,提供後續人工複查依據。研究結果顯示,該系統能有效篩選潛在漏水區段,提升調查效率與覆蓋率,具有高時效性與自動化特性,能有效降低人工依賴並縮短巡檢時間,未來可作為高風險區域或需長期監測場域之輔助工具,以強化供水系統營運管理與漏水控制效能。
關鍵字:科技檢漏、智慧巡檢、多點相關儀、自動化維運。
|
| 第42期 | 台水公司於0403 花蓮地震之供水影響與應變機制 | 黃心怡、簡學揚、廖宜德、王年鑫 |
2024 年4 月3 日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2 之地震,總計造成12萬2,241 戶停水,以花蓮災情最為嚴重,四維監控站、固二加壓站,以及國慶、光華、新城淨水場等監控異常、供水系統多處破管滲漏,供水量由12.6 萬噸突增至14 萬噸,以及秀林鄉富世淨水場原水管遭落石砸毀破裂,中部橫貫公路道路坍方,無法進場搶修管線,造成花蓮市區、新城鄉、吉安鄉、壽豐鄉等部分地區無法供水。
台灣自來水公司(以下簡稱台水公司)立即啟動緊急應變機制,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在花蓮設置前進指揮所,統籌搶修與復水工作,跨區處資源整合,以利人力、物力做最有效分配。災害搶修期間召開12 次應變會議,調派全台22 部水車、20 處加水站及百名人力緊急搶修。為盡速恢復花蓮地區供水,緊急調整供水模式,?動新城淨水場備援取水設備,並於台八線道路搶通後即派員前進災區搶修,4 月4 日修復11 萬戶、復水進度達92%,於4 月6 日全面恢復供水。
花蓮地震對供水系統造成嚴重影響,搶修處理過程中餘震不斷,加深現場搶修困難度,停水期間與民意代表成立供水資訊平台,透過協調機制及有效搶修,成功於短時間內恢復供水正常。台水公司未來加速汰換花蓮地區老舊塑膠管,改用耐震性高的管材,提升供水系統穩定性、增強水源調度與備援能力,並強化區域供水聯網機制,確保民眾在災害發生時仍能穩定供水。
關鍵字:花蓮地震、緊急應變機制、災害搶修。
|
| 第42期 | 老舊高地社區用戶加壓受水設備改善之SDGs 回應探討 | 陳雅芳、張雅淳、林美良 |
為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台灣自來水公司自108 年起推動「老舊高地社區用戶加壓受水設備改善計畫」,針對高地社區面臨的漏水、高額水費、爆管與停水等問題,導入專業工程與接管機制,提升供水系統韌性,增強社區對極端氣候的調適能力。
計畫以政府補助為基礎,採分期推動策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與政策延展性。整體架構採「公私協力(PPP)」模式,由國營事業主導,中央與地方政府投入資源,並結合民意代表與居民參與,建立具擴散力與示範性的在地協作網絡。
在實務層面,台水公司與地方政府合作,深入社區舉辦說明會,透過里長與管委會等多元管道強化溝通,提升透明度與民眾參與,縮短資訊落差。此一歷程也促成政府與社區之間關係的轉型,實踐以居民需求為核心的協力治理,讓永續行動真正融入在地生活。
本計畫對應多項SDGs 目標,包括SDG 6(潔淨水與衛生)、SDG11(永續城市)、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DG 13(氣候行動)及SDG 17(夥伴關係),展現跨部門合作與社區共創的治理能力。
面對氣候變遷與水資源挑戰,台水公司以「公平用水」與「永續發展」為核心,不僅回應高地社區的迫切需求,也為全國高地社區建立可複製的治理典範,引領永續轉型的實踐之路。
關鍵字:老舊高地社區、加壓受水設備改善、SDGs、公私協力。
|
| 第42期 | 壓力坡降工法分析漏水管段探討- 以二林所的兩個小區為例 | 田吉星,吳宏麟,洪銘希,莊宜臻,程炯凱 |
題目:壓力坡降工法分析漏水管段探討-以二林所0112 及0202 小區為例
台灣自來水公司第十一區管理處二林營運所自辦37 個小區,管網管線總長度1,027(KM),PVCP 佔比高達66%,為避免破管採全天穩壓恆壓供水,以管理報表分析日漏水量,已知小區明顯有漏水,因閥類老舊及制水閥埋沒率高,不易進行次小區封閉作業,致無法有效找出漏水熱區縮小範圍;倘以大規模進行管線汰換,雖能降低實際損失,但成本極高。
二林所以水壓計(人工)及紀錄器(機器)兩種壓力坡降工法,在小區夜間最小流量或適當區間擷取水壓紀錄計壓力值,結合操作水頭、管徑、管種和管齡,分析判斷疑似漏水管段熱區後辦理檢測修漏;人工壓力坡降0112(王功)小區共計檢測維修9 處漏水點,共檢回漏量約800CMD;機械壓力坡降0202(仁愛)小區共計檢測維修14處漏水點,共檢回漏量約650CMD,另漏水熱區辦理仁愛路管汰工程檢回漏量約450CMD,共檢回漏量1,100CMD 目前整體售水率約86%(NRW 值約190CMD),成效良好。
藉由壓力坡降工法具有無需停水、無需建置次小區、免分段測試、無需排水、工法簡單、短時間可完成、費用低等優點,可提供已知小區明顯有漏水,閥類老舊及制水閥埋沒率高,不易進行次小區封閉作業小區者,利用操作水頭等數值進行比對分析,以更省時更低成本的方式找出疑似漏水管段,有效的進行漏水點檢修及提供重點管汰區域。
關鍵字:分區管網、水壓、壓力坡降。
|
| 第42期 | 飲用水水質處理藥劑生產輔導及原料溯源制度試行 | 甘其銓,陳錦祥,賴明芬,張光翹,林瑞卿 |
現今因為國內民眾對於環境保護、生活品質與健康意識日益重視,因此對於用水品質亦倍加關注。自來水公司對於飲用水水質處理藥劑的品質管理與確保供水水質安全責無旁貸,在自來水公司事業經營的供水品質上須更為完善,期能提供民眾更高品質的飲用水。
我國淨水藥劑的管理,主要由環境部已公告之21 項飲用水水質處理藥劑之不純物等相關規範控管藥劑品質之安全性,並同時公告檢測方法。此外,CNS 標準檢驗局則依序訂定其中5 種藥劑用於自來水處理之相關標準,而未經環境部公告之飲用水水質處理藥劑,必須依法提供相關資料供環境部審查通過後才可以使用。
確保飲用水處理藥劑的製程及原料符合環境部《飲用水水質處理藥劑一般規定事項》法規是至關重要的,儘管自來水公司與供應商簽訂的契約文件中規定可以派遣人員至藥品生產廠進行現場查驗,但飲用水處理藥劑的生產工廠查驗需要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
爰此,透過本研究建立更完善的輔導檢驗機制,委由專業人員和自來水公司人員共同辦理生產廠商的輔導與原料溯源檢驗,旨在針對飲用水處理藥劑相關製程與生產原料進行詳實的輔導和核查,以確保前端工廠生產藥品的品質。
關鍵字:藥劑規範、淨水處理、加藥模式
|
| 第42期 | 活化資產 × 智慧營運:自來水附屬事業整合AI 模型應用初探 | 沈佳玲、朱聖心、施俊宏 |
面對公營事業資產活化與營運效能雙重任務,北水處利用既有土地、建物等資產,開發附屬業務如不動產租賃、自來水園區設施營運、停車場經營等空間活化,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增加非費率性收入另闢財源外,亦定期舉行行銷活動、導覽服務提升公共形象與用戶參與,建立跨域合作機會,強化環境教育議題,整合觀光資源促進區域再生。
本研究初步將人工智慧(AI)技術具備高效率、即時性、自我學習與跨場景擴展等特性,可「減少成本負擔」、「提升作業能力」、「提升數位服務體驗」、「優化決策判斷」等優點,透過「文獻回顧( Literature Review) 」與「案例實證法(Case-Based Reasoning)」進行探討,彙整國內外導入 AI 技術於公共設施管理之應用實例,推導自來水附屬事業對應場景整合 AI 模型的實行性,透過跨案例比對與應用條件比擬,提出自來水附屬事業導入 AI的可行場域、資料探索與模型建立、風險控制及專案追蹤,釐清AI模型導入自來水附屬事業之可行性與面臨限制,作為政策建議與後續實證研究的基礎。
關鍵字:附業、資產活化、人工智慧。
|
| 第42期 | 生成式AI 行政應用規劃-管網及用戶服務知識小助手 | 葉佳玟、劉人嘉 |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以下簡稱北水處)為實現臺北市政府智慧城市發展目標,推動人工智慧(AI)技術於行政內部之應用,建立具備彈性與可擴充性之AI 基礎架構,並著力於打造AI 友善職場環境。
透過導入AI 輔助工具,實現人機協作減輕同仁工作負擔,進一步提升整體作業效率與決策品質。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在內部的廣泛應用,藉此探索人工智慧(AI)技術在內部流程中的潛在價值,為實現知識智慧化管理與流程優化奠定基礎。依應用範圍規畫2 階段導入:一、管網知識小助手:初期規劃應用於工程監工與用戶有關的停水、水質、管汰計畫、用水問題、水費問題、節約用水…等及客服值機人員業務通識問題,優先開發具實用性之功能模組,包含「文本知識檢索與智慧問答」功能,建置一個便捷的知識查詢平臺,協助解決監工通識問題及民眾諮詢輔助回應,藉以縮短問題處理時間並提升服務品質。同時,導入會議語音轉文字技術,減少人工紀錄與整理負擔,提升紀錄正確性,避免因手動書寫而遺漏關鍵資訊。透過自動摘要與總結功能,進一步增進資訊管理效率,促進跨部門協作與知識分享。二、水處工作小助手:將前一階段AI 助手與現有OA 系統進行整合,透過對話式介面協助同仁完成請假、加班、派車、會議室預約及行事曆管理等日常行政作業,簡化操作流程並提升行政效率。系統支援多元業務場景,能依各單位需求提供知識查詢與應用服務,擴大AI 在北水處內的實用性與覆蓋範圍。同時強化權限控管與資料保護機制,依不同使用者角色設定操作與存取範圍,確保資訊安全與系統使用的合規性。
關鍵字: 人工智慧、生成式AI、智慧城市。
|
| 第42期 | 離島供水之道-連江縣智慧水網建置與營運效益分析 | 俞孟序、符式慧 |
連江縣(馬祖)四鄉五島屬離島地形,水資源匱乏,海水淡化成本高昂。加上設備老舊、人力短缺及氣候變遷等挑戰,穩定、安全且高效的供水成為急需解決的課題。為此,連江縣自來水廠自107 年起推動「自來水供水智慧化系統工程」,分兩期建置智慧型水網系統。第一期以硬體基礎設施擴建為主,完成智慧水表全面更換與水源、淨水、供水、用水端監測系統之建置;第二期則著重於數據整合與自動化分析功能提升,導入高漏水風險潛勢區辨識、供水異常預警、用戶需求預測與緊急調度模組,協助管理端即時掌握供水動態、提升系統應變與營運決策效率。
本研究成果顯示,智慧水網導入後對營運效益帶來實質效益。
其中,漏水率由106 年計畫施行前的9.32%降至113 年之1.34%。透過用戶用水分析平台,系統自動偵測異常用水行為並主動通知用戶檢修。民國108 至112 年間有效降低用戶端漏水損失,累計節省供水量達42.2 萬噸,估算對應供水成本節省金額超過新臺幣5,200 萬元。
本案亦創造產業鏈四贏:水廠提升管理效率與服務品質;縣府保障用水權益;民眾受益於節省水費;產業界則可藉由馬祖示範場域強化應用實績,有助拓展國際市場。整體而言,本計畫為偏遠離島建立韌性供水治理體系,亦提供智慧水務應用重要範例。
關鍵字:智慧水網、漏水率、自來水供水系統、離島供水治理。
|
| 第42期 | 仁義潭水庫水質變化對於藍綠藻及葉綠素影響之探討 | 游育晟 |
仁義潭水庫作為嘉義地區自來水主要供水水源,其取自於八掌溪竹山攔河堰,並經由沉砂池導入。近年受到極端氣候及經濟開發影響,仁義潭水庫水體113 年發現有優養化問題,卡爾森(Carlson's TSI) 指數有上升趨勢。經由細項成因分析,除了水中透明度不佳及總磷濃度上升惡化情形,水體中葉綠素a 濃度亦變異較大。主因為每年5~6 月豐水期初期八掌溪有機磷等營養鹽大量進入水庫,造成藻類大量繁殖,致使卡爾森指數大於50(優養),且偶有發生藻華現象。且水庫底層水質受到微生物分解水庫藻類死亡之有機物,消耗底層水中溶氧形成厭氧狀態,除可能引發臭味問題,亦將水庫底泥之鐵及錳還原成溶解態,進一步增加淨水場內以次氯酸鈉進行氧化處理之藥品費用。
為改善水庫中、下層水質,台水公司第五區管理處112 年提出仁義潭水庫「增氧曝氣改善水質方案」,於配水工旁設置2 台2HP 增氧機,將產生次毫米(0.1~1mm)大氣泡水流,輸送至水庫水面下方5公尺水層,使水庫水體上下層循環流動,提供水庫底層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所需溶氧,減少水庫底層厭氧所產生之臭味。113 年再於配水工設置水質監測站,監控與水體水質有關之水溫、溶氧、pH 值、葉綠素、藍綠藻等項目。本研究以仁義潭水庫為水質監測站即時監
測數據,探討水庫上層及下層水質變化對於藍綠藻及葉綠素影響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水溫與降雨是仁義潭水庫中藻類生長之主因,仁義潭水庫受到來自5~6 月八掌溪的外源營養鹽輸入影響較大,水中氨氮與總磷濃度偏高,容易誘發藻類大量繁殖,藍綠藻及葉綠素濃度至5 月達3μg/L 及16μg/L 以上,導致水質惡化,隨後水庫水取用後,增加流動性,水質始改善。建議後續水庫操作單位避開5~6 月期間,於枯水期間提高水庫水體置換率,降低水中營養鹽濃度,減少水庫優養化。
關鍵字:水庫優氧化、卡爾森指數、藍綠藻、葉綠素
|
| 第42期 | 我國飲用水中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法規策進管理 | 歐真妤,王子軒,黃明輝,李美慧,許明華 |
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具高穩定及持久性,又稱為「永久性化學物質」,因其化學特性及廣泛用途可能對環境及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國際公約已有禁限用規定,飲用水管理亦有強制性標準或建議指引值。環境部掌握國內飲用水PFAS 背景資料,自105 年起已針對國內淨水場、簡易自來水及自來水配水點檢測PFAS,其占全國供水量90%及供水人口85%,檢測結果顯示九成以上PFOA、PFOS 及PFHxS 濃度小於10 ng/L,其餘12 項PFAS 部分微量檢出。
環境部管理策略採循序漸進、分階段策進方式,於113 年3 月11 日訂「飲用水水質新興關注項目檢測管理及篩選作業指引」,建立一套標準化篩選與管理程序,進行層級式篩選、訂定指引值與檢測管理新興污染物項目,並於同年5 月24 日訂定飲用水新興關注項目第三類清單之6 項物質指引值(包含3 項亞硝胺類物質及3 項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透過指引值先行管理作為,促使水事業優先加速推動強化淨水處理設施。
環境部為因應國際管制趨勢,提高管理強度,導入飲用水水質標準加以強制規範增訂(PFAS)標準及相關管理規定。為進一步提升管理強度,於113 年11 月25 日修正發布「飲用水水質標準」,將「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ic acid,PFOS)為50 奈克/公升」、「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ic acid,PFOS)+全氟己烷磺酸(Perfluorohexanesulfonic acid,PFHxS)為70 奈克/公升」等指引值納入法規,自116 年7 月1 日施行,為亞洲領先將PFAS 納入飲用水法規管制之國家 。法規施行前管理措施自114 年起,我國自來水事業單位需進行自主檢測,若超標須提交改善計畫;地方環保局亦依環境部每年訂定之重點稽查抽驗計畫加強抽驗。待116 年7 月1 日生效後,不符標準者將依法裁處罰鍰並限期改善。環境部亦持續蒐集其他PFAS 化合物的國內背景值,作為未來滾動式檢討與加嚴標準之科學依據,以確保國人飲用水安全 。
關鍵字:飲用水、自來水、全氟化物。
|
| 共 32 筆 第一頁 上一頁 到第 頁 下一頁 最末頁 第 1 頁 / 共 4 頁 |